您孩子在哪所學校?
某某學校好不好?
您考察過哪些學校?覺得其中哪些比較好?
能不能給一個國際學校的排行榜?
我能想到為什么大家都問我這幾個問題。無非就是因為一來我考察了一些學校,二來我孩子目前正在某國際學校就讀,三來大家對我有一些信任,所以認為我知道哪些學校是好學校。
最好是我能提供排行榜,大家再按照排行榜,向排第一的學校努力。如果第一進不去,再向第二努力。如果第二進不去,再向第三努力……
說一句得罪大家的話——如果你現在腦子里想的全是這類問題,說明在國際教育的路線上,你還沒有入門。
我高中上的我們市第一的高中,而我們市第二的高中距離我們學校很近,步行10分鐘。嚴格來說,兩所學校的高考分數相差無幾。每年高考結束后,兩所學校都會在校門口張貼碩大的喜報,既是宣傳,也是對隔壁學校的示威。
每年兩所學校的喜報特別有看點——A寫,今年高考理科狀元在我校。B寫,今年理科全市前10名,我校有4名,為全市最多。A寫,今年我校660分以上人數全市第一。B寫,今年我校裸分650以上人數全市第一。A寫,今年我校清華北大錄取人數全市第一。B寫,今年我校211、985高校錄取人數全市第一。A寫,今年我校平均分全市第一。B寫,今年我校一本上線率全市第一……
總之,就是兩所學校挖空心思都要凸顯自己是全市第一。如果你只看一張喜報,肯定覺得這肯定是全市最好的高中。
現在我們仔細想想這一現象,有沒有發現一件事情:公立學校之間的比較,說得再天花亂墜,歸根到底就一個指標——分數。升學考試分數高的學校就是好學校(此處“升學考試”非特指高考)。孩子進入了分數高的學校,就更可能考出高分,也就更可能在下一個階段進入好的學校。
所以,公立學校的排行榜特別容易排,升學考試的分數占95%的權重,其他因素微不足道。這樣子一來,公立學校的排名,是相當客觀的,是不以個人的喜好為轉移的。
特別地,排名信息的獲取對家長和學生來說,是低成本的,甚至幾乎是零成本的。
我上中學的時候,好學校的高考成績都是登報的,大學錄取的名單也是登報的。買幾張報紙就能知道全市前十名的高中是什么情況,這在金錢和時間上的成本,基本可以忽略不計。
現在互聯網時代,只會是更透明。
現在準備讓孩子上國際學校的家庭,父母自己絕大多數是受的公立教育,我和我媳婦也是如此。
必須承認,我們的思維方式會受到我們過往生活經歷的束縛。在給孩子選擇國際學校的時候,很自然地會想到使用最低成本的方法——找到國際學校的排名,然后從前往后依次努力。
但是,我非常遺憾地告訴大家——選擇國際學校不可能有低成本的方法。(本文中提到的“成本”二字均指擇校的成本,而非學費,包括時間、精力、金錢等)
根本原因在于——國際路線是多元化價值觀的體現。多元化意味著不同的家庭在孩子的教育上有不同的想法和訴求,而不同的國際學校會滿足不同的家長群體的訴求。
所以,一個要走國際路線的家庭,首當其沖是要搞清楚自己在教育上的想法和訴求。
國際學校之間當然也可以放在一起比較。但要比較就得有一個標準,而且是一個包含了諸多指標的標準。值得注意的是,這個標準是多元化的。我有我的標準,你有你的標準,我的標準中這幾個指標的權重很高,你的標準中那幾個指標的權重很高,咱們的標準大概率是很不同的。所以,我有我的排名,你有你的排名。
換句話說,評價一所國際學校好不好,是相當主觀的!而且這種現象是完全合理的!這就是多元化的體現。
舉個例子,有的國際學校是走讀的,有的國際學校是寄宿的,而且是必須從一年級開始寄宿。
我家是不會送孩子去寄宿的,一來我們不放心,二來我們希望孩子每天都和父母接觸,三來我們希望孩子的課余生活由家庭來主導,比如放學后會安排孩子練習樂器、運動等。所以,強制寄宿的學校在我的標準中,是一票否決的。
我覺得我對寄宿的評價是合理的。我生活中也接觸過很多家庭在這一點上有和我類似的想法。
但我去參觀了兩所寄宿的國際學校,見到了不少向往寄宿學校的家庭。我和他們聊天,有的家庭認為寄宿可以鍛煉孩子的生活能力,有的家庭認為寄宿可以讓孩子更獨立,有的家庭父母工作太忙,放學后家中確實無人照顧,有的家庭的住址在可接送范圍內就沒有非寄宿的國際學?!?/p>
總之,去參觀的大多數家庭,都認為寄宿的優點很適合他們的家庭,寄宿的缺點并不是很大的問題。
我看著學校的高樓和一起來參觀的諸多家庭,非常深刻地感受到——這間學校雖然我家不會考慮,但這么大的規模,經營十幾年了,現在看上去仍然蒸蒸日上,那足以證明一件事情,這間學校符合一個數量并不小的家庭群體的教育理念和家庭需求。
國際學校自然英文比例會超過公立學校。但中英文具體什么比例,每個學校是不同的。就我見到的學校,就有全英文的,有中英比例二八開、三七開、四六開、五五開、六四開、七三開、八二開的。選擇夠多嗎?
就讀于國際學校的孩子們的英文水平自然是家長們普遍重視的。同時,作為中國人,孩子們的中文水平也是家長們很重視的。
于是,在國際學校家長的群體中,非常普遍地會出現一種聲音——就讀于中文比例高的學校的家長,擔心孩子的英文水平太低,要求學校增加英文比例;就讀于英文比例高的學校的家長,擔心孩子的中文水平太低,要求學校增加中文比例。
在我看來,這樣的家長屬于雖然已經把孩子送進了國際學校,但實際上還沒有想清楚自己的需求。
因為孩子就這么多時間,中文比例高自然英文就差點,英文比例高自然中文就差點。如果希望孩子的中英文同時超過我國90%的公立孩子和美英90%的當地孩子,這是不現實的!除非孩子是語言天才,而且大幅度削減其他科目的學習時間。
我個人以為,應該先考慮清楚自己家庭的需求和情況,考慮孩子的情況,想清楚希望孩子在什么階段,在中英文兩方面學到什么程度。
比如有的家庭認為孩子未來大概率會在國外生活,英文可能更重要,那就把孩子送進英文比例高的學校;有的家庭認為中國文化認同更重要,那就把孩子送進中文比例高的學校。這樣,就不會在孩子上學之后,出現上述抱怨。
所以,國際學校擇校應該怎么選呢?
我個人的建議是從以下幾件事情做起:
轉變自己的思維方式,一定要明確,一所國際學校是不是好學校,這個“好”是相當主觀的;
考慮清楚自己家庭在擇校上要考察哪些指標,每一個指標的權重大概是多少;
聯系你所在城市的國際學校,去一所一所地參觀,把你關注的問題向校方提出來;
結識那些已經在該校就讀的家庭,把你關注的問題向他們咨詢;
世界上沒有完美的學校,最后一定是要在各種指標之間做取舍的,請有心理準備。
毫無疑問,對大多數家庭來說,第2條是最難的。人總是很難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,特別是涉及到取舍的時候,但這個問題旁人也很難真正幫到你。
我建議可以先去一所一所地參觀,也可以去參加國際學校的展會,聽聽各個學校的校方是怎么宣傳自己的優點的,聽聽別的家長關心哪些指標。這樣一邊參觀,一邊整理自己的思緒。另外我后面計劃寫一篇文章,整理羅列一些我見到聽到的常見指標,可供參考!
但不管怎么樣,這都需要每個家庭花很多的時間和精力(金錢倒花不了什么)。這就是多元化的成本!